中国文物报:薪火相传 守望文明 ——河南考古七十年 薪火相传 守望文明 ——河南考古七十年 河南地处中原腹地,是华夏文明诞生和发展的中心,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关键地区,在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长期占据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地位。自旧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河南境内先民遗留的各种遗迹遗物数量多、种类全、价值高,是研究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发展、繁荣的重要资料,也是中国古代文明多元一体化进程和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见证。 1921年, 考古研究 2019年10月31日 1 点赞 228 阅读
靳晓燕 王胜昔:甲骨文,我们这样走近你 截至目前,已出土甲骨文约16万片,甲骨文单字约4500余个;据不完全统计,出版甲骨著书约280种,发表各类论文3万余篇。2006年,安阳殷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2017年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赢得世界范围的认同与尊重。 考古研究 2019年10月30日 0 点赞 215 阅读
李零:出土文物有性别 判断一个墓葬属于男人还是女人,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人骨鉴定。但有的时候人骨已经化为齑粉,这时就需要看陪葬。我们说男爱刀剑,女爱梳妆。男性的墓葬中,通常是有戈之类的兵器。而女性的特点是喜欢梳妆打扮,所以通常会有首饰,或者跟梳妆打扮有关的小盒子。 考古研究 2019年10月29日 1 点赞 200 阅读
樊锦诗:敦煌的召唤 一生的归宿 从1963年第一次“触碰”莫高窟至今,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樊锦诗都围着莫高窟转。在今年“改革先锋进校园”甘肃省专场活动中,她动情分享:“敦煌已经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能为敦煌做事,我无怨无悔!” 考古研究 2019年10月28日 0 点赞 179 阅读
凌鹤:红山文化玉器见证中华五千年文明 早在史前时期,在中华文明形成的过程中,辽宁就有举世瞩目的红山文化,经过几代考古人的辛勤工作,出土了许多精美的红山时期的文物,它们是辽宁丰厚文化底蕴的真实写照。中华民族爱玉和用玉的传统始于兴隆洼文化时期,距今已有8000余年的历史,并且延续至今,未曾中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之一。 考古研究 2019年10月25日 1 点赞 171 阅读
韩建业:“丝绸之路”的前身:“彩陶之路”与早期中西文化交流 “彩陶之路”是以彩陶为代表的早期中国文化以陕甘地区为根基自东向西拓展传播之路,也包括顺此通道西方文化的反向渗透。“彩陶之路”从公元前4千纪一直延续至前1千纪,其中又以大约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200年和公元前1300年四波彩陶文化的西渐最为明显。具体路线虽有许多,但大致可概括为以青藏高原为界的北道和南道。 考古研究 2019年10月24日 0 点赞 213 阅读
谭重言 等:胡服盛行与女着男装——论唐代前期服饰风尚与女性社会地位关系 胡服盛行与女着男装是唐代妇女服饰的一大特色,并被不少学者视作唐代社会开放与女性意识觉醒以及女性社会地位提高的标志。唐代社会之开放包容,堪称中国历代之最,学术界对此已有共识。但胡服盛行与女着男装等服饰风尚是否就是唐代女性意识觉醒、女性地位提高的标志,以及唐代女性是否具有超越其他历史时期的更高地位,却仍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考古研究 2019年10月23日 1 点赞 233 阅读
王飞峰:北魏莲花化生瓦当探析 北魏瓦当根据其当面内容和纹样的不同可分莲花纹瓦当、莲花化生瓦当、文字瓦当和兽面纹瓦当等。莲花化生瓦当是北魏瓦当中比较特殊的一类,本文试就其类型、年代和发展演变等问题进行探讨。 考古研究 2019年10月22日 0 点赞 195 阅读
葛承雍:“化画入石”——新见唐代郜夫人墓志上的线刻画 近年新出唐代墓志数量众多,蔚为大观,但是在墓志上镂刻画作,追思模仿逝者生前向往的生活场景,还是很少见的。本文对新发现的唐开元二十三年(735)“郜夫人墓志”四侧上镌刻的线刻画,首次进行全面的探讨。指出作为一方罕见的镌刻有唐人生活的石刻记录,不仅史料上丰富珍贵,弥补空白;而且艺术上意象风姿,精彩纷呈;原来树碑立传的墓志,既有唐人留下的书法石刻文字,也留下许多文献上遗失的连环构图画像,值得深入研究。 考古研究 2019年10月21日 2 点赞 362 阅读
王飞:摩羯纹饰在中国的演变 本文以摩羯纹为研究对象,以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摩羯纹的演变作为切入点,通过对考古出土器物的探索和研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从中得出摩羯纹样在中国的发展源流、造型特征、演变规律以及相关的文化内涵等。 考古研究 2019年10月18日 0 点赞 177 阅读
奚牧凉:周原——在西周龙兴之地发现商遗民遗址 上世纪70年代,考古学家来到扶风与岐山两县的交界地带,开始着手将周人从商朝晚期至西周灭亡精心经营的政治中心之一周原,重现于世。1976年,他们在岐山县凤雏村境内,发现了一组规模宏大的建筑遗存——甲组基址。 考古研究 2019年10月17日 0 点赞 257 阅读
杜羽丰:“最早浙江人”完整遗骸惊现义乌桥头遗址 诸多全国之最震撼考古界 浙江省境内迄今为止最早的完整人类遗骸,惊现义乌桥头村。这是一具完整的成年男人骨架,估计身高1.73米,经北京大学科学鉴定,距今8000多年。8月11日,为期3天的上山文化论坛暨义乌桥头遗址考古学术论证会结束。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和科研单位的50多位专家,对义乌桥头遗址的考古价值作出了高度肯定。 考古研究 2019年08月13日 1 点赞 112 阅读
许永杰:史前三种粮食加工工具 史前时期,先民们是如何加工粮食的?加工粮食用的是什么工具?考古学家们的工作,为我们提供了答案 :石磨盘和石磨棒、杵和臼、擂钵这三套组合是史前粮食加工的主流工具,有些甚至使用至今。 考古研究 2019年10月16日 0 点赞 201 阅读
许宏:中国考古学长足发展的缩影——写在《二里头考古六十年》出版之际 二里头遗址是东亚地区青铜时代最早的大型都邑遗址,以其为典型遗址的二里头文化则是东亚地区最早的“核心文化”。1959年,著名古史学家徐旭生先生率队发现该遗址,当年秋季,田野考古工作正式启动。今年,是二里头遗址发现与发掘60周年。 考古研究 2019年10月15日 0 点赞 170 阅读
刘玉琼:长沙窑莲花纹饰的美学 莲花作为陶瓷纹饰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发现有莲花瓣纹饰的陶器。春秋战国时期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中也不乏莲花瓣纹饰的器皿,而且造型考究规整,纹饰清晰明确。到了东汉早期,佛教传入中国后,传统的莲花纹样因其在佛教中被赋予更多特殊含义而盛行。 考古研究 2019年10月14日 0 点赞 123 阅读
张春龙:里耶古城的出土秦简,传递了哪些来自秦朝的信息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在中央设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在地方上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奠定了中国此后两千年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然而,短短十几年的历史存在,语焉不详的文字记录,无处不在的深刻影响,使我们对秦朝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官制运作既清晰又模糊,留下了一个又一个意味诱人的历史之谜。2002年,地处湖南武陵山腹地的湘西龙山县里耶镇出土38000多枚秦简,全景 考古研究 2019年10月11日 1 点赞 185 阅读
刘东 :古陶瓷上的鱼纹装饰 鱼是中国古人生活中最常见的动物之一,常被古人赋予祥瑞的寓意,《史记·周本纪》中便记载有“鸟、鱼之瑞”的典故。从考古材料来看,早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上就已出现鱼纹,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此后商周青铜器、汉代铜洗、唐宋以后的瓷器上,鱼纹都是常见的装饰纹样,代表着多种吉祥寓意。本文以安徽出土、传世陶瓷器上的鱼纹为例,试分析各时期鱼纹的特点。汉唐朴素的双鱼纹陶灶是汉代一种常见的随葬明器,为仿墓主人生前日 考古研究 2019年10月10日 0 点赞 202 阅读